常见文言虚词的使用(二)
来源:学大教育 时间:2013-09-07 23:10:48
承接上文,常见文言虚词的使用
三、乎
(一)语气助词
1.表疑问语气,可译为“吗”“呢”。
(1)儿寒乎?欲食乎?(《项脊轩志》)
(2)技盖至此乎?(《庖丁解牛》)
2.表示反问语气,相当于“吗”“呢”。
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,况大国乎?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3.表揣度或商量语气,可译为“吧”。
王之好乐甚,则齐国其庶几乎?(《庄暴见孟子》)
4.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,可译为“啊”“呀”等。
悔相道之不察兮,延伫乎吾将反。(《离骚》)
(二)介词,相当于“于”“在”等,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。
(1)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也。(《醉翁亭记》)
(2)今虽死乎此,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。(《捕蛇者说》)
(3)生乎吾前,其闻道也固先乎吾。(《师说》)
(三)词尾,译为“……的样子”“……地”。
(1)以无厚入有间,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。(《庖丁解牛》)
(2)浩浩乎如冯虚御风,而不知其所止;飘飘乎如遗世独立,羽化而登仙。(《赤壁赋》)
四、乃
(一)副词
1.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,可译为“才”“这才”“就”等。
设九宾于廷,臣乃敢上璧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2.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,可译为“却”“竟(然)”“反而”等。
问今是何世,乃不知有汉。(《桃花源记》)
3.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,可译为“只”“仅”等。
项王乃复引兵而东,至东城,乃有二十八骑。(《项羽本纪》)
4.用在判断句中,起确认作用,可译为“是”“就是”等。
若事之不济,此乃天也。(《赤壁之战》)
(二)代词
1.用作第二人称,常作定语,译为“你的”;也作主语,译为“你”。不能作宾语。
王师北定中原日,家祭无忘告乃翁。(陆游《示儿》)
2.用作指示代词,译为“这样”。
夫我乃行之,反而求之,不得吾心。(《齐桓晋文之事》)
3.还可作连词用,可译为“若夫”“至于”“如果”等。
五、其
(一)代词
1.第三人称代词。作领属性定语,可译为“他的”“它的”(包括复数)。
臣从其计,大王亦幸赦臣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2.第三人称代词。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,可译为“他”“它”。
秦王恐其破壁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3.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,译为“我的”“我(自己)”或者“你的”“你”。
今肃迎操,操当以肃还付乡党,品其名位,犹不失下曹从事。(《赤壁之战》)
4.指示代词,表示远指,可译为“那”“那个”“那些”“那里”。
既其出,则或咎其欲出者。(《游褒禅山记》)
5.指示代词,表示近指,相当于“这”“这个”“这些”。
有蒋氏者,专其利三世矣。(《捕蛇者说》)
6.指示代词,表示“其中的”,后面多为数词。
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。(《石钟山记》)
以上就是我们抚顺学大教育网为你讲解的语文文言虚词的使用方法,希望可以为你解决一定的难题,如果你对关于学习方面还有任何的问题,请随时登陆我们抚顺学大教育网。
相关推荐
热门资讯

-
★2019年高考进入倒计时,怎样复习少走弯路
2018-09-21 -
★2019年高考进入倒计时,成绩差怎么逆袭
2018-09-21 -
初一语文上册《黄河化险》教学反思
2018-09-20 -
初一语文上册《记承天寺夜游》教学反思
2018-09-20 -
初一语文上册《满腔热血已经沸腾》教学反思
2018-09-20 -
★秋季开学学生要注意什么
2018-09-19 -
★秋季开学当天老师要带领学生们做哪些事
2018-09-19 -
★秋季开学必备生活用品总结
2018-09-19 -
2019年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《七月的天山》教学反思
2018-09-16
热门问题
-
青岛高二学生去学大教育补习怎么样?
2021-09-03 -
秦皇岛高二学生英语差如何能进步?
2021-09-03 -
乌海初三化学成绩差有必要补习吗?
2021-08-13 -
兰州初中生报假期班有什么效果?
2021-06-25 -
深圳学大教育辅导班的费用贵吗?
2021-06-25 -
太原高中生从几个方面选择托管班?
2021-06-18 -
中小学辅导机构哪家比较好?
2021-06-18 -
小升初数学学习技巧有哪些?
2021-06-0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