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榜之路
学大陪你
个性化辅导
关于我们  |  联系我们

元明清文学概述

来源:学大教育     时间:2014-12-11 17:12:57


从一开始上学我们就开始学习语文这门学科,学习语文,我们会学到很多的关于古人的文学作品,他们的智慧值得我们去学习。下面为大家准备了元明清文学概述。

元代历史从元世祖至元16年(1279)灭南宋统一全国,到元顺帝至正28年(1368)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为止,共计89年。 第一节 一、元代文学概说: 在政治上,元朝统治者始终奉行压迫政策,他们把国民分为蒙古、色目、汉人、南人四个等级。蒙古人最尊,南人最贱。政府中军政大权,由蒙古人独揽。终元之世,民族对立的情绪未见缓和,加上吏治腐败,阶级压迫深重,因此,社会一直激烈动荡。蒙古铁骑是带着奴隶制时代的野蛮习性进入中原地区的。而在汉族文化的熏陶下,征服者也逐渐改变了原来的习气,提高了文化素质。民族杂居,文化的融合,也给汉族文化在固有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成分。在元代,程朱理学独尊的局面发生了变化,思想领域呈现出各种观点和流派争雄斗胜的特色。元朝统治集团的上层,来自不同的民族,他们在利用正统的儒家学说巩固统治的同时,也尊崇各族固有的宗教信仰。因此,佛教、道教,乃至伊斯兰教、基督教,在中原地区同样得到发展。信仰的多元化,削弱了儒家思想在群众中的影响。元代科举考试时行时辍,儒生失去仕进机会,地位下降,这和儒学影响力的淡化也有直接的关系。其中相当一部分人不再依附政权,或隐逸于泉林,或流连于市井,人格相对独立,思想意识随即异动。特别是一些“书会才人”,和市民阶层联系密切,价值取向、审美情趣更异于困守场屋的儒生。儒生不幸文坛幸,换言之,知识分子地位的下降,激发了创作的创作情绪,这一点,也是促成杂剧发展的重要因素。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是一个新的转折期。在元代,叙事性文学万紫千红,呈现一派兴盛的局面,成为当时创作的主流。戏曲、散曲[1]、小说得到长足发展,它们逐渐取代诗、词、散文而占据文坛的重要位置。同时,诗、词、散文也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,有着自己的特点。元代是中国戏曲——这一种综合性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。杂剧文学剧本的出现,标志着中国戏曲进入成熟期。戏剧包括杂剧和南戏,其剧本创作的成就,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水平。杂剧、散曲,合称曲,成为元一代文学的代表,在文学史上取得了和唐诗、宋词并称的地位;南戏也在南宋以来戏文的基础上,产生了《琵琶记》等著名作品。杂剧散曲都是在民间通俗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,它以急管繁弦和曲折跌宕的情节再现社会各阶层的人物,更能吸引市民观赏,满足市民群众在勾栏瓦肆中的文化消费。戏曲曲词继承了诗词的传统,又吸收了活的语言,形成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剧诗,给文坛带来了新的面貌。现有作品流传的作家有40余人,现存作品140种左右。 元代的戏剧,有杂剧和南戏两种类型。这两个剧种的剧本虽然也都包括曲词、宾白、科(介)三个部分,但体制又有不同。杂剧风行于大江南北,它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,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;演剧脚色可分末、旦、净三类。末分正末、小来;旦分帖旦、搽旦、小旦。在音乐上,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,不相重复。而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,正末主唱的称“末本”,正旦主唱的称 “旦本”。 南戏流行于东南沿海。剧本由若干“出”组成,“出”数不作规定。曲词的宫调也没有规定。南戏角色分为生、旦、净、末、丑等各类,均可歌唱。歌唱形式多种多样,既有独唱,又可对唱、合唱、轮唱,不似杂剧只能由一人独唱到底。杂剧和南戏在唱腔上有明显的区别。杂剧的曲调是由北方民间歌曲、少数民族的乐曲和中原传统的曲调(包括宫廷、寺庙、民间音乐)结合而成;南戏的曲调则由东南沿海的民间音乐与中原传统的音乐结合而成。杂剧: 王实甫《西厢记》;关汉卿《窦娥冤》;郑光祖《倩女离魂》。 南戏:高明《琵琶记》;《荆钗记》、《拜月记》。散曲: 马致远《天净沙·秋思》、雎景臣《高祖还乡》、张养浩《山坡羊·潼关怀古》; “元曲四大家”及其代表作: 关汉卿:《窦娥冤》、《救风尘》、《拜月亭》 白朴:《梧桐雨》、《墙头马上》 郑光祖:《倩女离魂》 马致远:《汉宫秋》、《青衫泪》二、明代文学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(1368)灭元,建立明王朝;明思宗崇祯十七年(1644)正月,李自成在西安建国,国号大顺。三月,攻入北京,明王朝灭亡。前后共计277年。朱元璋建都于南京,至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九年(1421)迁都于北京。明代社会从明世宗嘉靖(1522——1566)建元以后,由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,社会经济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,文学方面也出现了新的态势。所以,明代文学可从嘉靖元年(1522)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。 明前期文学的著名作品几乎都集中在元明之际。元末的社会动乱及其在文人思想上所引起的反省,在文学作品中有深刻的反映。由元入明的诗文作家宋濂、刘基等,写了一些富有社会内容的作品。随着明初经济的复苏,人民生活的相对安定,销蚀了士人的忧患意识;而思想文化上的专制主义和特务统治,又平添了创作上的不安全感。[2]所以,生机勃勃的小说、戏曲的创作受到了轻视和限制,而出现了歌功颂德的“台阁体”和追求声调格律的茶陵诗派,文学创作导向贵族化、御用化而滑入了低谷。所以明前期的小说、戏曲只是延续元末的局面。在文学作品的整理方面成绩显著,如长篇小说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、《水浒传》的加工整理,南戏的改编等。明代中叶以后,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和统治集团的日益腐朽,思想控制松动,文学也逐步走出了沉寂枯滞的局面。叙事文学走向全面成熟,章回小说和传奇戏曲的体例日趋于完善,为后期文学创作的繁荣准备了一定条件。明代弘治、正德年间,思想家王守仁(1472-1529,字伯安。因为曾经在阳明洞盖了个小屋用来练气功和学习,所以自号阳明子,人称王阳明)发展了“心学”的理论。认为“心者,天地万物之主也”,“心外无物,无事,无理,无义,无善”,提出“吾心之良知,无有不自知者”,“夫良知者,即所谓是非之心,人皆有之,不待学而有,不待虑而得者也”。他同时主张知行合一;对以往的“圣贤至理”,都要用“我的灵明”来加以检验:“夫学贵得之心,求之于心而非也,虽其言之出于孔子,不敢以为是也。”这种学说是主观唯心的,在政治上,也不反对封建纲常,只是把外在的权威“天理”,拉到了人的内心,变为人的内在自觉的“良知”,从而打破了程朱理学的僵化统治。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,有利于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。王守仁的心学发展到李贽,越来越具有离经叛道的倾向。他们肯定人欲的合理要求,主张人际间地位的平等,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。李贽曾说:“穿衣吃饭,即是人伦物理。”然而为哲学家们所意想不到的是,一旦触发人对于自己的本心的发现,与生俱来的七情六欲也随之汹涌沸腾起来,去冲击天理的堤岸。因此,在随后的文学作品中,出现了对包括情欲在内的追求现世享受的“情”的肯定,张扬。如汤显祖的《牡丹亭》中对“情生情死”的描绘。 诗文方面,明孝宗弘治(1488——1505)年间,以李梦阳、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,发起了“复古”的运动,反对“台阁体”,主张“文必秦汉,诗必盛唐”,反对明朝的正统“儒”道,提倡恢复到宋以前的“儒”道。明代文风因此发生变化,影响较大。明后期文学创作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,戏曲步入中国古代戏曲的全盛期。杂居作家徐渭的《四声猿》通过历史题材,抨击了当时社会的丑恶;形式也与元杂剧不同。魏良辅改革昆腔,标志着戏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,同时产生了大批有特色的传奇作品。《宝剑记》、《鸣凤记》、《浣纱记》等剧目,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斗争。此后,出现了以汤显祖为代表的文采派和以沈为代表的格律派。汤显祖受王守仁“心学”泰州学派的影响,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对封建礼教,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。他的《牡丹亭》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剧目。沈及其同派作家注重格律,与舞台演出联系比较密切。 小说方面,出现了众多的长篇和短篇小说。其中神魔小说《西游记》影响最大。而《金瓶梅》则是第一部以描写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。它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行径和淫乱生活。《金瓶梅》一书的风格代表了明后期部分文学作品的非道德、非理性的倾向。此外,还有《北宋志传》等英雄传奇和《封神演义》等神魔小说,以及冯梦龙的《新列国志》等历史演义小说。短篇小说则出现了冯梦龙编的“三言”(《喻世明言》、《警世通言》和《醒世恒言》)、凌濛初的“二拍”(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和《二刻拍案惊奇》)等话本、拟话本小说集。 诗文方面,嘉靖中,以李攀龙、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,继续推进了文学的复古运动。他们在政治上和当时的宦者、豪门有矛盾,在文学上反对八股文的恶劣影响。他们中有的作家,如谢榛主张“文随世变”;王世贞的作品也比较有活气。但笼罩文坛的仍是复古的风气。归有光等唐宋派首先起来反对复古派。三袁的公安派更给复古派以沉重的打击。他们提出反对贵古贱今,反对模拟古人,以及文学要能独抒性灵,发前人所未发等主张。这些主张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。晚明的小品文和一些表现爱国思想的诗文也值得我们重视。三、清代文学 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(1616)女真族统治者努尔哈赤建立了大金(史称后金)王朝。后来皇太极改国号为清。明崇祯十七年(1644),福临即位,时李自成攻入北京,明朝灭亡,清兵乘机入关,取得了中央政权。至宣统三年(1911)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为止,清王朝共统治260余年。 清初至清中叶的文学。清代文学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学的最后阶段,样式繁多,具有自己的特点。小说创作登上高峰,在明代的基础上取得很大成就。作者都是有意创作,对封建社会作了更深入的剖析,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,更具有新的特色。蒲松龄的《聊斋志异》是文言小说的名著;吴敬梓的《儒林外史》成为讽刺小说的颠峰;曹雪芹《红楼梦》,无论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。十九世纪初叶,出现了李汝珍的《镜花缘》。此外还有英雄传奇小说、历史小说、才子佳人小说。这些作品,在小说史的发展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。戏曲方面,明末清初苏州派作家对戏曲的创作和演出都产生很大的影响。南洪(洪升)北孔(孔尚任)是著名一时的传奇作家,他们分别创作的《长生殿》、《桃花扇》都是传奇中传世的作品。但杂剧传奇在清初以后,亦趋衰落。乾隆时期的《吟凤阁杂剧》和《雷峰塔》传奇成就较高。地方戏则日益发展。曲艺有弹词、鼓词、子弟书等。清代诗、文、词出现了众多有影响的流派,取得相当成就。诗歌方面,有王士桢的“神韵派”,查慎行的“宋诗派”,沈德潜的“格调派”,翁方纲的“肌理派”;词方面,有朱彝尊的“浙西词派”和张惠言的“常州词派”;散文方面,“桐城派”影响最大,恽敬的“阳湖派”是其旁支。骈文也颇流行,作者以汪中最有名。诗话、词话、文论、曲话等理论著作,也很丰富。

[1]散曲是与剧曲相对而言的,它是元代的流行歌曲,是词的通俗唱法;在文学上,它是一种新兴的诗体。

[2] 在政治上,先后废除了宰相制度和三省(中书、门下、尚书)制度,又建立内阁制度,削弱诸王权力,将中央集权发展到极端的地步。此外还设立锦衣卫、东厂、西厂等特务机关,对群臣和百姓进行监视。在思想文化方面,大力提倡程朱理学,实行八股取士的制度,在对一些文人进行笼络和利用的同时,采取了极为严厉的高压政策。洪武年间规定:“寰中士夫不为军用”,即可“诛而籍其家”。诗人高启因辞官被腰斩,苏州文人姚润、王谟被征不至而被斩首抄家。

语文的学习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,我们要把古代人的智慧学习下去。以上的为大家准备的关于元明清文学概述,希望大家可以阅读。

网站地图 |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: | 服务时间:8:00-23:00(节假日不休)
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400-810-5688 举报邮箱:info@xueda.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

京ICP备10045583号-6 学大Xueda.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
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-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