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榜之路
学大陪你
个性化辅导
关于我们  |  联系我们

高三地理课件-气压带和风带课件

来源:学大教育     时间:2016-03-15 17:28:40


地理课上大家要掌握很多的知识,为了便于大家掌握它们,我们可以在课前预习的时候通过阅读课件提前熟悉它们,下面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高三地理课件-气压带和风带课件,希望对大家学好高三地理有帮助。

一.教材分析

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“地球上的大气”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,是承前启后的纽带。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: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,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、风带的形成。不仅是上节课“热力环流”“大气的水平运动—风”等知识的延伸、综合和运用,也是学习和探讨“北半球冬、夏气压中心”的基础。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,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被破坏呈块状,北半球尤为明显。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、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,对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。第三部分通过三种气候类型的案例分析,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,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。同时,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。

热力作用是本课的一条主线,三圈环流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,都离不开热力作用。但各气压带中心名称及中、高纬环流的上空大气运动偏向等对学生不作要求,只需了解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分布、移动规律

二:学生情况分析

本节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,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发展,学习困难较大。热力环流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、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;而降水气温的柱状曲线图,全球气候类型的名称和分布特征,全球海陆分布虽然是学生已学内容,但是遗忘的比较多了,应该给学生适当补充。通过前几节课逻辑推导能力的培养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分析过程,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新认识和新的心理准备

三.课标要求:

绘制全球气压带、风带分布示意图,说出气压带、风带的分布、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。

四.教学目标:

1. 知识和技能目标

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、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;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。

2 .过程和方法目标

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,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,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。
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

学习本节时应结合教材内容,通过对比分析,使学生了解事物相互联系、相互制约,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,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。

五、教学重点:

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。

六、教学难点:

三圈环流形成机制,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

七、教学方法:

讲授法、讨论法

八、教具准备:多媒体课件、动画

九、课时安排 :1课时

十、教学过程:

情景引入: 二战期间,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,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,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,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?学习了这节课以后,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。

组织复习,请同学板图热力环流,在评价同学板图时,设问: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,在赤道和极地之间有没有这样的热力环流?为什么?

今天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——全球性大气环流,及其产生的全球气压带、风带的分布规律。

板书: 第二节: 气压带和风带

一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

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33第一段,思考:1.什么是大气环流?

2.大气环流有什么意义?

教师总结:

1.大气环流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。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。

2.促使高低纬之间,海陆之间的热量交换,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。

板书:(一)、大气环流及意义

过渡:“全球的大气到底是如何运动的呢?”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。

板书:(二)、三圈环流

过渡:为了简化起见,我们在一些假设的前提下来研究大气的运动情况。

假设:①地表均一 ②地球不自转 ③太阳直射赤道(不移动)

板书:1.单圈环流(假设地表均匀,地球不运动(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),形成单圈环流)

(投影)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(北半球部分)

过渡:单圈环流是我们在以上三个假设条件下得出的结论;如果去掉地球不自转这个假设条件,那么大气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?

教师讲解:下面我们仍然假设地表均匀,来研究在地转偏向力、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下,大气环流的变化。以北半球为例。现在的假设条件有两个:①地表均一②太阳直射点赤道(不移动)请思考:(边讲边用课件演示)

(1) 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,最终的运动方向是在30°N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。

(2)赤道高空的空气不断北流,在30°N附近高空堆积,导致北纬30°N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下沉,从而使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。(注:动力原因形成的高压。)

(3)30°N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将向北(北、南)和向南分流。向南分流的气流偏转后形成了东北信风。

通过上述分析,赤道(0°)和30°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。

(4)自30°N附近的近地面北流的空气和自北极地区南流的空气相比较,热力性质如何?(近地面北流的空气为暖气流;近地面南流的空气为冷气流。)在60°N附近(副极地)相遇后它们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?(暖气流沿冷气流向上运动,形成“极锋”。)因此在60°N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。(注:动力原因形成的低压。)

(5) 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,30°N和60°N之间形成盛行西(西南)风;在90°N和60°N之间形成极地东(东北)风。

(6) 在副极地上升到高空的空气将分别向北(北、南)和向南分流。

通过上述分析,30°N和60°N之间、90°N和60°N之间分别形成了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。

(7) 综上所述,在北半球形成了“三圈环流”,南半球同样也有。结合上述分析完成上图。

(8)引起上述“三圈环流” 的因素是: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。

(9) 结合上图,可知:全球近地面分为7个气压带,6个风带。

请观察并归纳它们的分布规律是:南北对称、相间分布。

变式拓展:

(通过变式图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、风带的分布规律;培养学生的读图、用图说明、分析的能力。)

十一、练习反馈:

十二、板书设计

十三、教学反思

1、本节课通过绘图、板图、多媒体课件演示,将三圈环流的形成、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,直观形象地呈现给学生,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规律,化解了知识难点。

2、本节课在教法设计上,通过教师的引导、演示,使学生得到启发,自主发现三圈环流形成的原因和过程、气压带风带的分布、季节移动规律及其影响,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、合作探究、深入理解知识的目的,完成了课准要求。

3、从学法上来看,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理解和牢固掌握本节知识,通过让学生阅读、观察、讨论、合作探究、表达、练习,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对新知进行思考、推理,从而得出结论,发现规律,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。

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了高三地理课件-气压带和风带课件,阅读地理课件能够提高大家的学习能力,想要阅读更多的地理课件,请登录学大教育网。

网站地图 |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: | 服务时间:8:00-23:00(节假日不休)
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400-810-5688 举报邮箱:info@xueda.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

京ICP备10045583号-6 学大Xueda.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
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-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